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23)| 挎包几十载 花开新时代 杨公俊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15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杨公俊(1943-),男,汉族,中共党员,1943年9月出生 ,1962年6月入党,1966年6月参加工作,山东单县人,原单县时楼信用社主任。在职期间每天带着干粮起早贪黑,对所包村庄走一遍,了解老百姓的状况,“做到人熟地熟情况熟,心里装个活地图”这是他的职业格言,将全部余热奉献给老百姓及心爱的农信事业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大挎包”精神。 挎包几十载 花开新时代 他用那份坚持和不怕吃苦的精神,靠着一双脚、一个包、一个算盘走村串户,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与农民朋友结下了深厚友谊。他身背挎包、走村入户、主动上门为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务,赢得了丰硕的成果。他起早贪黑、舍小家顾大家、坚守岗位工作几十载,将青春与热爱奉献给心爱的农信事业。他说:“不求索取、只为奉献,老实做人、踏实做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农商银行的美好明天,我将奋斗终生。”他就是现年80岁高龄的单县农商银行原时楼信用社老主任杨公俊。 难不住的农信“铁汉子” 1966年杨公俊上班时,信用社没有房子办公,更没有住的地方,借人民银行营业所办公;没有资金,靠动员群众入股,组织储蓄存款。那时没有工资,一个挎包就是员工的办公室,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办公。天不明就走村串户,一家一家地走,一村一村地转,跟村民们讲组织资金互助组的好处,让群众明白资金互助组是打击高利贷的有力手段。 那时因为农村不富裕,群众手中又没钱,开展工作比较困难,所有信用社员工发扬“大挎包”精神,靠着“三勤四到门”,靠着“八个一样”,做到了“村熟、户熟、情况熟,心中有个活地图”,一村一户,一点一滴,把存款拉了起来。杨公俊回忆说:“你包的业务有多少户,每户有多少人,各户有啥经济收入,有没有暂时的经济困难,都必须摸得一清二楚。针对具体情况才好去做工作,有的储户需动员几趟或者十几趟,拉知心呱,说知心话,做群众的知心人,解决好群众的思想问题,群众才敢把钱存进去,这种情况各社都有,老同志们都知道。” 到了六七十年代,信用社资金力量壮大了,既组织存款又发放贷款,条件稍微好了一些,但是工作难度却不降反增。那时他负责时楼信用社的十九个自然村,连个自行车也没有,为摸清各大队、各小队、各户的情况,他三天必须跑一遍,开展了业务再去信用社里报账。1969年的一天,谢楼自然村西头一户军烈属孙氏要领定期补助款,他便一早就赶过去,正赶上北风呼呼地刮着,又下起了雨夹雪,他把补助款送到后,冒着雨雪又赶去村东头吴振合家开展储蓄存款。等他办完业务回家的时候,天空已经下起了鹅毛大雪。一会儿,道路没了踪迹。他只得顶着大雪往回赶。那时还是粘土地,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赶。走到谢楼后、郑庄前一条河沟边,风一刮,他不小心滑倒在地,一下子成了个雪人。回到家,他才发现身上摔得青一块紫一块,却因解了客户之所急又开了一份存单,心里高兴得狠。 忘不掉的“土味儿”顺口溜 “要想做好工作,宣传党的政策最重要,得让乡亲们知道咱们农村信用社是人民群众自己的银行,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基础,是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因为这个想法,他在时楼信用社时曾编写了大量的顺口溜、大鼓词,利用电影、广播、宣传车到处宣传。“存款到农信,天天交好运”“要想不当老来难,信用社里快存钱”“上初中、上高中,没有存款哪能中”“叫你存,你不存,没钱办事你丢人”……这些顺口溜,他现在都还记忆犹新。 那个年代,信贷规模很小,贷款发放讲究小额面广,一般三百五百,两三千算是多的,支持老百姓买个农药、化肥、种子,或解决暂时的生活困难。那时讲春贷秋收,每年贷款要求收贷平衡,略有回笼,秋季收回后再发放。为收回贷款,他又编了一些宣传稿、顺口溜:“想金山盼银山,信用社员是靠山”“三轮车跑得快,贷款支持占一半”“借时喜还时喜,好借好还是正理”……这些现在听起来很土的顺口溜,却说进了群众的心里,更推动当时的存款和贷款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到现在,时楼的一些老人见了他还会开玩笑地说:“我们不当老来难,信用社里有存钱。” 当年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回忆说:“那时我们经常利用放电影的机会,将典型故事变成山东快书在电影上播放。如在八大庄村、关黄庄村放电影时就编写了这样一段,‘开言不把别的说,各楼村有个老汉叫陈高科。今年七十零三岁,留着两撇小胡子,不高不矮中等个,见面说话笑哈哈,只因小孩得肺病,贷款找到信用社。贷款治好了孩的病,感动的老头没法说’。” 就是通过这些“土味儿”的顺口溜,群众及时了解国家的政策,了解信用社的业务,大家存款和还贷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杨公俊也因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金融红旗手”“金融先进工作者”。 说不尽的“大挎包”精神 回忆入职时的内心感受,杨公俊忍不住感慨:“刚进信用社参加工作时,我二十多岁,工资又低,工作难开展,又看到农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那样红火,就想着要不要换个工作,可是干了一段时间,听了那么多老农信的‘大挎包’的故事,我逐渐打消了这个念头,一心只想把业务干好。现在想想,咱们的‘大挎包’确实是有那么股子力量,让人放不下、丢不掉。” 后来当了社主任,他感到担子更重了,因为全体社员都看着自己,他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给自己提出了一个要求:党组织要求干的事儿,自己第一个带头干;党组织不让干的事儿,自己不干也绝不让同事干。工作中,他时刻不忘弘扬“大挎包”精神,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身作则,团结队伍、关心爱护同志,还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他的带领下,时楼信用社的员工均能努力工作,各项业务指标都走在前列。 那时候,全县信用社员工都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主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他和同事工作热情更加高涨,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背着挎包走村串户,饿了就从包里拿出馍肯两口,累了就靠在树底下歇一歇,一旦群众要办理业务,或是遇到啥困难需要帮助,就会第一时间冲上去,让群众享受实实在在的实惠。 1974年的一天下午,他走到谢楼大队修楼生产队时,发现修楼生产队的一头驴得了“结病”,粪便排不下来,他二话没说撸起袖子,用手掏出了驴屎蛋子。他不怕脏不怕累,赢得乡亲们的心。他做的每一件事儿,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把他当亲人,表示只要是信用社需要的工作,他们一定会支持。 “俗话说的好,‘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作为一名党员干部,绝对不能贪、不能占、不能搞腐败。”说这话时,他的眼神异常坚定。工作几十年来,他时时处处坚守原则,特别是在信贷方面,他从不徇私情,严格按照信贷政策和原则,该放就放,该收回就收回,做到不拿客户一针一线,不吃群众一餐一饭。他常和同事们说:“我们那些老前辈,在那么艰苦的日子里,都从没收过群众的好处,我们处的时代比他们好,吃的苦比他们少,但我们要连这点都做不到,怎么对得起他们、对得起咱们的‘大挎包’精神?” 谈起“大挎包”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他感到很欣慰:“现在的年轻员工大部分都是大学生,各方面的水平都比较高,他们有思想,有能力,有信念,把挎包交给他们,我们放心,有了他们,咱们农商银行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挎包几十载,花开新时代。四十年的挎包生涯,杨公俊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在“新赶考之路”上,农商银行人将接过挎包,再书新的辉煌。( 潘长青 马爱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