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17)| 挎包里,装满了农信人的“初心” 王金余
 【字体: 】 2021年11月11日 点击: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金余(1931 -2013),男,汉族,1931年4月出生,1953年10月入党,山东汶上人,1953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历任主任、会计、出纳、信贷员等多个岗位。

  1951年至1953年期间,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部队救死扶伤、屡立战功。1976年,他积极投身金融事业,带领村民致富,帮助群众摘掉落后的帽子,让存款和口粮存量快速增长。他将满腔热血投入到革命和信用社事业的发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到了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在职期间,曾获得20余次县级先进荣誉,并于1981年和1982年期间,获得两次省级金融红旗手称号和三次市级先进工作者称号。

  挎包里,装满了农信人的“初心”

  1931年,王金余出生在山东省汶上县次邱公社黄庄大队一个贫农家庭。因为家境贫寒,他从小就吃尽了苦,不到十岁就在本村劳动,跟着父母逃过荒,要过饭,上学对他来说连想都不敢想,苦难的经历陪伴了他的童年。

  因为过了太多的苦日子,他深知群众的疾苦,知道老百姓最需要的是什么。他励志:将来无论做什么工作,一定要让乡亲们不要再过穷日子,要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生。

  从军为国 办社为民

  1951年1月,王金余满怀一腔热血,投身到抗美援朝战争当中,他在部队英勇斗争、表现优异,多次受到上级嘉奖。有一次,他主动请缨去执行一项艰巨的侦查任务。那是寒冬时节,他潜伏在河里三天三夜,渴了就喝点河里的水,饿了就拿着仅有的干粮就着草吃,就这样,他克服重重困难,圆满了完成了任务,被部队授予三等功。

  然而,因为长时间在冰冷的河水中浸泡,他的腿部严重受伤,并因此留下了后遗症。部队考虑让他在轻松点的岗位工作,但他坚持要冲锋在战斗一线,后因腿伤严重实在无法上战场,他只好选择了后勤岗位。他说:“作为军人必须服从命令,这个我知道,但我还是想提一个要求,虽然我的腿不方便,我还是希望能去可以直接服务群众的地方。”就这样,他开始从事卫生员工作,全力救死扶伤,为战友和群众服务。

  1953年10月,王金余在朝鲜战场荣立战功返回故里,并入了党。他说:“现在我已经是名党员了,虽然我已经离开了部队,但是我要通过别的方式,继续为国家和人民干好工作。”他一心想着为乡亲们多做点事儿,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当时的经济条件比较困难,乡亲们的日子过的不宽裕,有些地方的群众多年受高利贷的盘剥,这些他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想到,家乡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便积极地参与到信用社创办工作中去,也开始了他在农村金融战线上的奋斗。

  后来乡亲们回忆起那段日子时说:“那时他刚刚回来没几天,也没歇上一歇,就开始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活力大,干劲儿足,态度正,大家都十分的钦佩,也愿意和他一起工作。”

  他把在部队中的工作作风带了回来,把在部队里学到的东西全部投入到了工作上。历任主任、会计、出纳、信贷员等多个岗位,每个岗位都干的特别出色,每项任务都能出色完成。1979年,他加入了工会,积极与其他会员组织工会活动,让同事们的凝聚力越来越强,工作也越来越有干劲儿,业务开展的也越来越全面。多年来的努力工作,让他在另一条战线上取得了许多荣誉。因工作出色,他曾二次获得省级金融红旗手称号,三次市级先进工作者称号,20余次县级先进荣誉。

  攻坚克难 夯实基础

  1976年,王金余担任次邱信用社西温口管理区信贷员。这个管区地处外边沿,多年来一直贫困落后,五个大队有34个生产队,共1100户、4500余人,平均口粮不足300斤,现金余额不足50元,30%以上的户吃粮靠供应,生产队生产靠贷款,积欠15万元,贷款不能归还,农户储蓄不足3万元。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想对策、找方法。他决定,以大力开展存款入手,逐步缩小资金供应差距。

  于是,他和同事们背起挎包,马不停蹄地奔波着,走村串户了解每家每户的存款情况,询问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很快,他就迅速与周围的村民们打成了一片,全面了解了各村各户的情况,大家也都和他熟悉了起来,把他当成了自己人。每次他走到村头,都会有村民老远给他打招呼,这些群众的支持,为日后开展存款工作打下了根基。多年后,当地村民谈起王金余时都纷纷表示:“存钱当然去信用社,因为大家都信任他,把钱存那里我们放心啊!”

  为做好存款组织,他提出了“重点抓存款”“超前服务赢得储户”“ 大力支持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经济”这些具有新意的行动口号,当时为汶上的农金干部所赞誉。1981年9月初,他对沈堂村160余户进行了年景与经济收支情况的全面调查,晚间与当地居民进行交谈,了解更多信息,其中一位老大爷的话引起了他的格外关注。大爷说:“这里全是棉农,靠生产销售棉花为生,但是挣钱是挣钱了,家里挣的钱都是自己放起来,自己拿在手里,才感觉踏实。”听完大爷的话,他更加坚定信心,加快了调查进度,充分摸清了棉农超产奖金额、售棉资金分配方式、其他经济状况三方面的底数,认定了农村的储蓄潜力。

  “其实,有很多乡亲们是愿意存钱的,只是他们还不知道我们的政策。”他以调查实例发动各村信用代办员,广泛宣传深入到户,细算收支账,开展预约储蓄存款,并取得乡村党政领导的支持。通过采取参与村队年终分配兑现代发现金的方法,大力开展了存款业务。这一年,全社存款猛增至62.3万元,较1980年翻了一番,92%的农户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存款凭证。

  心系群众 为民服务

  为了帮助提高各生产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王金余再次背上了挎包,利用空余时间到各村去跑,深入了解各村的生产状况,与生产队的同志一起生活,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帮助生产队发展生产。每天晚上,他都与村委积极交流,共同讨论工作方案。根据自己多年的财务管理经验,他主动帮助生产队加强经营及财务管理,从多方面增加生产队实际收入。经过四年的努力,当地的生产有了明显发展,到了1980年,西温口管理区摘掉了农业生产落后的帽子,没了缺粮户,人均口粮达到了400斤以上,同时清回了10万元陈欠贷款,储蓄存款也增长到30万元。

  谈到这些,好多人都印象都很深。“他是个热心肠的人,也知道乡亲们真正需要啥,总能想着法儿的给大伙儿帮个忙,解决大家的实际困难。”“那时候我们经常一聊就到后半夜,他想法很多,点子足,每一条都是替我们村、替乡亲们着想。”“日子好了,大家也都念着他的好。”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他总是尽自己所能帮助身边的群众,让乡亲们感受到温暖。在走访时,遇到有老人和孩子的、经常免费帮他们理发,并发挥自己所长,为身体不舒服的村民看病,对那些困难的家庭,他时常送上一些生活日用品。因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党组织的表扬。

  一次在村里走访时,他听说有位老人病倒了,连续几天一直高烧不退,便二话不说赶到老人家中帮老人看病。经过他的诊治,老人的身体状况日益好转,村里人再三向他致谢,并要给他医药费,他都拒绝了,他说:“我是一名党员,我来到这里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正好我懂些医术,就该帮助乡亲们照顾好身体。”

  在那些日子里,王金余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他的挎包里不仅装了凭证和办公用品,还时常装着药物和听诊器等器材,方便随时为群众检查身体。人们都说“医者仁心”,他的挎包里,也装满了农信人的“初心。”(王虹 马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