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28)| 海滩上的“大挎包” 张志强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16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张志强,男,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05月出生,1983年03月入党,山东无棣人,1956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历任信贷员、分社主任、主任、人事科科长,现已退休。 作为信贷员,他积极主动参加“背包下乡”活动,当时的交通工具匮乏,工作靠双腿足迹遍及各个乡镇。将原23个集体渔业货款分户落实到106个承包组。当年收回七年前陈欠货款128万元,占原集体陈欠145万元的8.3%。1988年底行社储蓄存款余额居全区首位,有力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多次荣获惠民地区中心支行“金融先进工作者”、县级“金融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海滩上的“大挎包” 无棣县原东风港共有7个渔村,684户人家,3563名渔民。这里地处荒滩,濒临渤海,人烟稀少,水域广阔,海岸线长55公里,滩涂面积150万亩,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环境条件却十分艰苦。 春天风沙弥漫,吹得人们不敢睁眼、不敢张嘴;夏天到处是臭鱼烂虾味,头上太阳晒,脚下咸土蒸,擦汗一把盐,嘴上起白碱;秋季里,海风怒涛、阴雨连绵,潮水漫滩二三十里,进村出不来,出村进不去;一到严冬,除在这里定居的渔民,流动渔民都囤了门户往内地赶。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张志强自1956年3月始,就深深扎根在海滩上,不怕苦,不怕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背着挎包致力渔业信贷工作,一干就是33年。 盘活不良贷款 在“一大二公”的年代里,贷款放得多、收得少,到1978年底,积欠渔业贷款达145万元,渔民人均466元。其中,仅远洋捕捞大队就欠款54万元,人均4761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渔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张志强将原23个集体积欠的渔业货款,及时分批落实到106个承包组,重新签定了贷款合同,商定了还款时间。 为培植还款来源,张志强适时发放贷款,扶持渔民提高生产能力,增加渔业收入。岔尖二村8个承包组积欠贷款20万元,他针对当时船网工具破旧不堪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维修渔船、增置网具、备足燃料,确保能够按期出海,使他们首季获得大丰收,捕捞收入50多万元,人均收入4000多元,到1987年底,全村陈欠贷款全部还清。 为尽快盘活欠款,提高资金利用率,张志强主动帮助新老贷户做好财务清理工作。原捕捞大队处理了一对大船,他从其变卖的财产收入中,一次性收回陈欠贷款7.5万元。 对不守信用、赖账不还的不良贷户,张志强态度坚决,积极采取依法清收的措施,全力守护信贷资产。无棣一号船长张某某欠款多年,以贷款非本人办理为由,一直拒不偿还,多次与其交流,仍旧没有任何进展。张志强依法起诉后,通过法律手段强制船长履行合同,当即收回陈欠贷款2.8万元。 在张志强的带领下,同事们也都干劲儿十足,通过大家不停的努力,采取合理有效地清收措施,每年都超额完成上级行分配的陈欠贷款收回任务,到1988年底,共收回7年前陈欠贷款128万元,占原集体陈欠贷款的88.3%,搞活了沉淀资金,为支持渔业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支持渔业生产 那时东风港所社合署办公,由张志强主持所社全面工作。他为了集聚生产资金,在积极收回到逾期贷款的同时,背起“大挎包”,大力开展存款组织工作。通过精心组织、大力宣传、增设网点、培植储源,行社储蓄余额保持了月月升、年年增态势。1988年底,行社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97万元,人均储蓄843元,户均4346元。“随船服务、以存定贷、存贷结合,当时能想的办法都想了,能搞的方式也都搞了,大家就是一个目的,把存款搞上去!”张志强回忆道。 存款有了,张志强带着同事们积极营销贷款,把聚集起来的资金全部用到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上。1985年以来,他们共发放海水捕捞贷款749万元,支持了137个联合体、329个承包户,帮助购船99只,修船741只(次),买杆4191根,购网12770条,购毛竹9.16万条,还购买了其他一些渔需物资,全力支持渔民出海作业,发展海上捕捞。 “当时我们的船,都是靠着咱张主任和伙计们送来的贷款推到海里去的,要知道,船上的东西都是靠那些贷款换来的!”现在回想起当前的情形,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人,还会忍不住感叹。 在沙头、水沟、岔尖三个渔村,张志强先后发放贷款247万元,支持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帮助购进渔船47条,增强了捕捞能力,提高了经济效益。1987-1988两年时间,三个渔村实现海水捕捞总收入1371万元,人均收入3847元。 为充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张志强坚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积极支持、量力而行、注重效益、确保安全”的原则,重点支持发展对虾养殖。自1985年以来,按照审批权限和贷款程序,他累计发放养虾贷款2341万元,其中开发性贷款996万元,支持无棣县沿海资源开发总公司建起了一处3000平方米苗场、一个75立方/秒扬水站,一个年产万吨饵料加工厂和一处3.5万伏变电站,养虾面积由1985年的750亩,发展到1988年的2.5万亩,实现了育苗、养成、加工、贮藏一条龙。张志强回忆说:“当时的养殖大户,都是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那时候收购方直接到养殖场现场收购,我就拿着账本挨家挨户的揽储资金,我基本上每天至少去两趟养殖场,上午养殖户将钱给我,下午我在银行打完存单再赶回养殖场,将存单发放到养殖户手中,日复一日,每个养殖户也非常信任我。” 不装群众一针一线 “1972年,雨季发大水,上游大坝决口,我背着村集体的现金去银行报账,当时桥面被洪水冲垮,我被冲出十几米远,呛了几口水,当时就想啊,‘这下坏了,我淹着不要紧,集体的财产怎么办’,我就一只手举着挎包,另一只手拼命扑棱,过路的群众看到后把我拽了上来。万幸用牛皮纸包着的现金没有大碍。我就带着一身泥、一身水,光着脚丫子到行里报账,当时大家看到我狼狈的样子都哈哈大笑,眼里却都含着泪花。”回想起这件事儿,张志强说的十分轻松,还略带几分幽默,可大家清楚,当时他是在用生命保护集体的财产。 从事信贷工作30多年,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示范,从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做到了请客不到、送礼不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农信人的‘大挎包’里,不装群众一针一线!” 1987年,东风港乡岔尖一个联合体计划生产化工原料,因资金短缺,生产无法进行。通过调查后,张志强及时给他们办理了贷款。为表示谢意,他们派人将20多斤鲜鱼送到了张志强家中。回家后,他二话设说,骑上自行车,往返60多里,把鱼退了回去。 严格按照贷款的规章制度办事,张志强做到该贷的贷,不该贷的坚决不贷,对熟人拉关系的更是坚决拒之门外,一律不贷。1988年冬天,妻弟找他贷款一万元买拖拉机搞运输。他便耐心做妻弟工作,讲明不能贷的原因,妻弟火了,说他“六亲不认”。多年来,他发放的贷款既没有一笔跨区贷款,也没有一笔人情关系贷款。 张志强对自己和亲友“苛刻”,可心里却装着广大渔民,他的小本子上记着贫困户的姓名、家庭情况等信息,支持渔民生产有的放矢。 几年来,张志强发放扶贫贷款50多万元,扶持98个贫困户全部脱贫致富。渔民们在他的扶持下富裕了,许多人来送些礼品表达谢意,可他一律不收,始终坚持原则,廉洁勤业。中共无棣县纪委1988年发出了《关于向在端正党风中的模范共产党员学习的通知》,对张志强同志“在端正党风中,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严以律已、一丝不苟、不徇私情,做到了请客不到,送礼不要,不搞人情贷款”等模范事迹提出了表扬。 40年如一日,张志强坚守在艰苦的海滩上,加强信贷管理,努力盘活资金;积极组织存款,支持渔业生产;敢于坚持原则,始终廉洁勤业。在工作中,他不断取得显著成绩,曾受过两次晋级奖励,连续多年被评为地县金融先进工作者,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金融先进工作者,他领导的东风港所社,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金融先进集体单位。 如今,84岁的张志强早已退休,可他为渔民服务的情怀和担当,却一直激励着后辈。大家永远不会忘记那段艰苦奋斗的日子,更不会忘记那只行走在海滩上的“大挎包”。(王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