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12)| 执着的坚守 杨玉岐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09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杨玉岐(1928—1992),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8月生,1954年入党,山东莘县人,1950年9月参加工作,历任莘县函丈乡农村信用社会计、业务员、主任等职。 开疆拓土、挥汗耕耘,在他从事农信社工作的三十年里,勤勤恳恳、甘于奉献,为农村群众提供上门金融服务,被群众亲切地称为流动的“小银行”,百姓的“贴心人”。在他的努力下,短短三年时间,函丈农村信用社业务已覆盖三个乡、11个自然村,拥有社员1325户,股金达到4536元。1956年7月19 日,被评为全国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参加了全国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刘少奇、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执着的坚守 一只大挎包、一双铁脚板,他用脚步丈量了农村的每一处角落;一生执着,一份信念,他的汗水挥洒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不负初心,牢记党员使命,他一心一意为人民,一生从未停下脚步。 杨玉岐,一位默默奉献、艰苦创业的老一辈农信人,在从事农信社工作的三十年里,勤勤恳恳、甘于奉献,为农村群众提供上门金融服务,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流动的“小银行”和百姓的“贴心人”。 初心使命一刻不忘 1952年,张鲁区函丈农村信用社成立,担任民校教员的24岁的杨玉岐被民主推荐为函丈乡农村信用社会计,从那一刻起,他的“挎包”背在肩上就再也没放下过。 杨玉岐的妻子张凤菊,今年已94岁高龄。回忆起丈夫的过往,她印象最深地就是,他常常念叨的一句话:“扛枪打仗是为了革命,打好算盘是为老百姓谋福利,都是为人民服务。”从走进农信社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从未停下走村串户的脚步,热情宣传党的农村金融方针和政策,将金融服务送到乡亲们身边。他把发动股金与开展存款结合起来,方便存取、保证支付,逐渐获得了群众的信赖。 函丈农村信用社创建时,连固定的办公场所都没有,当时杨玉岐的主要工作,就是进村入户搞宣传、拉存款。函丈所处之地即现在的董杜庄镇,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当年那里沙丘遍布,处处都是碱洼地,风一刮就扬起黄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杨玉岐每天背着挎包,顶风冒雪,一步步不停地奔走,草鞋不知穿破了多少双,裤子总是破了补、补了破,走遍田间地头,访遍千家万户,认真摸查清楚每一户的生产生活情况。 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许多村民多年来一直遭受高利贷的盘剥,又遇上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十分艰难,村民们手中几乎没有剩余的钱存到银行,仅有的积蓄保管起来更是小心翼翼。为了说服乡亲,杨玉岐常常披星戴月、不顾日夜,宣传存款的好处;为了打动乡亲,他常常撸起袖子、卷起裤腿,和乡亲们一起劳作,同甘苦、共劳动。入股、存款、放贷、收息,那时候的业务金额大多是几元几角,虽然很累很辛苦,他却干得不亦乐乎。妻子回忆说:“白天,他给人家干一天活儿,拉来几毛钱的存款,晚上回到家,还得一分一分的对账,几乎天天如此。” 一个难忘的冬季,天上飘着鹅毛大雪,杨玉岐背着挎包,一出门就是三天三夜,走遍了所辖村庄,为百姓分配兑现、吸存款、收贷款。乡亲们信任他,虽然钱不多,都是几元几角,可这一趟出去他却收了足足一麻袋的钱,有纸钞、有硬币。他就扛着这一麻袋,来回走了十多里路,为乡亲们办了一路业务。回到家,他的手都冻坏了,脸也是红的发紫,被雪弄湿的衣服,有的地方竟已结冰。 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从不吝啬自己的脚步,一刻都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了把群众委托他办的事情尽快办好,他常常耽误了吃饭和休息。多年来,他却从未吃别人家一顿饭、喝一口酒、取一分钱报酬。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函丈农村信用社的存款一天天多了起来。到1955年,业务已覆盖3个乡、11个自然村,拥有社员1325户,股金达到4536元,函丈信用社的形象和信誉度在乡亲们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工作服务中一丝不苟 从事农村信用社工作三十年,杨玉岐始终保持着爱劳动、爱奉献的淳朴品质,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百姓,奉献给了农信社。 1955年秋,在人民银行莘县支行的指导下,函丈农村信用社试行现金管理办法,主要解决粮、棉、油实行国家统购统销后,农业合作社和社员群众出售农产品的现金不易保管存放的问题。为了方便群众,他一方面积极协助乡干部和信用社主任深入各农业合作社调查研究,摸清土地、农作物种植面积、产量及收益等情况,帮助生产合作社从实际出发,做好资金合理使用的通盘计划,并协商订立存贷合同。另一方面他深入到生产组和社员家里,宣讲存款自由、取款方便,有利于生产、生活开支的好处,耐心细致地告诉人们信用社不搞强迫存款,不随机扣款还贷的政策,以解决部分贷款户和贫困群众的顾虑。 同一时期,为确保现金流通环节的安全,防止出现长、短款和随意挪用现象,农村信用社与农产品收购单位联合实行现金支票结算办法。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杨玉岐挤出时间研究学习新业务,在短时间内熟悉掌握了这项工作的各个环节,并全力投入农产品现金支票支付结算工作中。他早起晚睡,及时记账汇总,无论多晚都坚持当天办完,从不拖延。在他的努力下,函丈农村信用社试行农产品现金统一管理和现金支票结算办法两项工作进行地顺顺利利,壮大了信用社的资金实力,保证了农业合作社生产与群众生活有计划的资金开支,为农业合作化的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 1956年春,全县进入高级农业社发展阶段。为适应新的形势,农村信用社开展了经营业务劳动竞赛活动。这一时期,信用社会计业务量大幅度增加,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杨玉岐再次克服自己文化水平低带来的困难,虚心学习先进信用社会计业务的经验。在全县农村信用社会计业务万笔无差错的活动竞赛中,他经手账款无一差错,成为全县农村信用社会计业务标兵。在连续三年八个月的工作中,他记账72224笔,收付款118万元,依然无一差错,受到上级的表彰与奖励。 加班加点,在“煤油灯”下挑灯夜战手工报表、复核,对那个时代的农信人来说都是工作常态。杨玉岐不怕吃苦受累,用尽自己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学习研究业务,文化水平达不到,就用“笨”办法,一字一句地学习,一笔一笔地研究,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三十年的农信社生涯,他从没算错过一笔账,真正做到了“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 任劳任怨一生执着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杨玉岐工作的真实写照,但更多时候乡亲们会戏称他为“三不像”人员,不像干部,不像农民,也不像工作人员。在那个年代,他凭自己的毅力,不放弃每一笔业务,不脱离每一位村民,为冀鲁豫交界地村民的脱贫致富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村民生活中遇到点什么事都会先想到找杨玉岐帮忙,而他也总是竭尽全力地帮助他们。“说起这个来,那说个几天也说不完。为了方便农户,他经常步行到乡里给人买工具、买猪仔等等,帮助社员们解决了添农具、买猪仔、买粮、治病、修房屋等多种困难,就为了让社员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用他的话说就是,‘村民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帮他们过上好日子’。”杨玉岐的老同事王进士回忆说。 1956年7月19 日,杨玉岐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返回莘县后,他受人民银行莘县支行的委托,到各信用社传达会议精神,宣传全国先进信用社的办社经验。在他的带领下,全县农村信用社贯彻落实全国农村金融会议精神,推广先进经验,纷纷制定学先进、超先进的措施和计划,形成了办好农村“小银行”,做群众“贴心人”的良好风气。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是这样一直服务了三十年,直到身体实在坚持不住了才肯退休。老同事王进士回忆说:“离岗那天,他一言不发,望着那个磨旧的算盘迟迟不舍得回家。” 传承着父亲的遗志,踏着父亲走过的路,杨玉岐的儿子杨林朝也于1981年拎起了“大挎包”。说起父亲,即使记不清楚太多具体的生活细节,他却对父亲伏案记账的身影一生难忘。杨林朝回忆说:“父亲对乡亲比对我们这些儿女都用心。他经常早出晚归,早晨挎上背包就出门了,晚上回来后,来不及吃晚饭,就伏在案前,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算账,常常为了核对一个数据彻夜不眠。他老人家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总是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挤出时间来虚心学习先进信用社的好经验,干事认真,从没有过一句怨言。即使在退休后,父亲也是常常叮嘱我们,凡事都要先想到国家、集体和群众,要甘于吃苦、甘于奉献。”杨林朝坦言,父亲给自己留下的最宝贵财富便是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 心系群众,做任劳任怨的“勤务兵”,是杨玉岐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1992年3月,杨玉岐因病去世。 一只挎包装满敬业与奉献,一个账本记满拼搏与坚守。他的挎包里装着的,不仅是铁算盘、铁账本,更是一名 党员的初心和党性,是一名金融服务者的敬业和坚守。这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是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农信的“大挎包”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