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8)| 一生坚守 王起俊
 【字体: 】 2021年11月08日 点击: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起俊(1927—1983),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1月出生,1946年1月入党,山东宁津人,1953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历任会计出纳、分社主任、信用社主任。

  他扎根基层30余载,作为第一批创办信用社的老农信人,主动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作为办公地点,并创立了“定点办公+流动服务”的方式,在服务辖区的村庄设立服务箱,坚持上门服务。一辆自行车、一个大挎包见证着他服务“三农”的执着与坚守,工作业绩突出,深得群众拥护和各级领导好评。1956年7月,代表全县金融系统参加了全国金融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与会期间,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会后,又受到河北省委、省政府和省人行领导的接见,并邀请他到各地巡回报告,介绍先进经验。他的先进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信人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砥砺奋进。

  一生坚守

  没有办公用具,他不计报酬得失,自己掏钱购买;没有办公场所,他牺牲“小家”利益,主动腾空正房;没有工作经验,他不断摸索总结,创新工作方法。

  他一年内行走3000多公里,磨穿8双鞋子,走遍了杜集镇的每一村、每一户。他一家人子孙4代,传承农信事业近70年,经历了从农信社到农商行的历史巨变,他任劳任怨、坚守一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就是原宁津韩家信用社主任王起俊。

  筚路蓝缕开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经过土地改革,确定耕者有其田后,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但是由于当时农村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农民手里缺乏资金,有些农民不得已求借高利贷并深受其害。因此,与高利贷作斗争,助力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建国之初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1953年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后,全国各地筹建农村信用社的热情被点燃,这股春风也吹到了位于鲁西北的小城——宁津。

  在宁津县杜集镇,高小毕业的王起俊,在周围村庄算是高学历,加上头脑活泛、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他预感到创建农村信用社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便开始对此研究起来。县领导觉得他肚子里有“墨水”,乡里乡亲也纷纷推荐他,最终在上级政策的指引下,经过广大社员一致选举和推荐,他开始负责创办宁津县韩庄乡信用社(杜集信用社前身)。

  信用社成立之初,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一穷二白。首要问题是没有办公场所,王起俊毅然决然地腾出自己住的正房,将其作为信用社的办公地点,而自己和妻子搬到偏房居住。“我记得,最初的那几天母亲都带俺回姥姥家住了,要不是奶奶和爷爷去接俺们,真不知道要在那里住多久!”王起俊的儿子王建华回忆说,“尽管家人多有埋怨,可父亲是个倔强的人,他认准的事就一定会干下去。”

  有了办公地点,还需要办公用具,这些问题都需要自己解决。他瞒着家人自己花钱买了一张八仙桌用作办公桌,母亲发现后坐不住了,本来以为儿子的工作可以补贴家用,哪成想工资没到手,还要时不时往里面搭钱。“俺奶奶那段时间一直盯着俺父亲,父亲走到哪里,奶奶就跟到哪里,生怕父亲再往信用社里搭上自家的钱。”回想起当时的情景,王建华笑着说道。

  万事开头难。由于信用社在当时是新生事物,绝大多数社员对信用社不了解、不相信,甚至有的社员还有抵触情绪,他们习惯于把挣来的钱放在家中,而不愿意把钱存入信用社入股。仝景福是王起俊的邻居,他家属于村里条件较好的家庭。有一年,家里刚卖了粮食,王起俊就跑到他家,动员他父亲把钱存起来,然而他父亲几句话就把王起俊打发走了:“起俊啊,你别说了,俺根本不知道信用社是什么,有钱俺也不存,你走吧。”

  回到家,他越想越窝囊,自己还没怎么说话就被赶了出来。当天晚上,他躺在床上总结经验,基本没有睡着,第二天一大早,他又去了仝景福家,又是宣讲国家的方针政策,又是解释国家会额外付给利息。然而一番动员后,仝景福的父亲仍然不为所动。

  “虽说俺两家关系挺好,但是俺父亲对这件事真不信任,也不敢存钱,主要是光听说,没见过有人从国家手里拿钱啊。”仝景福为难地说。然而王起俊并没有气馁,第三天晚饭后,他这次拿着自己家存款的存据来到了仝景福家,正是这张存据算是让仝景福的父亲吃上了定心丸,既然他自己都存款了,应该错不了,这才把卖粮钱交给了王起俊。

  “首战”告捷后,他的干劲儿更足了,坚持从源头做起,从做思想工作做起。他一天从早到晚,背着挎包挨家挨户到社员家中宣传,还自愿当起了夜校老师,一边为大家宣传国家大政方针,一边宣传信用社政策和参股入股的好处,没黑没白、变换不同的方法走访宣传,经过一段时间的讲解,身边人对存钱入股的好处开始慢慢了解和认同。

  就这样,他不怕困难,敢为人先,凭着坚定的意志和无私的奉献,开辟了辖内创办农信社的先河,带着乡亲们朝着一条富足之路坚实迈进。

  埋头苦干求突破

  为了尽快把业务搞上去,王起俊除了做通家人工作之外,还发动亲戚、朋友、同学等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带头把钱存入信用社,用于支持信用社的发展。他不畏严寒、不惧酷暑,白天帮社员干活,晚上挨家挨户吸收存款。只要听说哪户人家卖了鸡蛋,他总是去动员几次;每当听说哪位社员卖了牲畜,他也要上门好几回。谁家娶媳妇,谁家嫁闺女,谁家置办农具,谁家修房盖屋……全都逃不过他的耳朵,可他自家的庄稼常常无暇顾及。

  在那个靠天吃饭、靠地生存的年代,收成好坏真的能影响着一家人的生存。王起俊的父亲身体不好,常年卧病在床,平时打针吃药全靠地里的收成,所以他们一家把庄稼看得格外重要。有一天,他本来是去地里锄草,结果临近中午也没有回家吃饭,一家人左等右等,就是听不见他回来的脚步声。母亲以为他认真干活,忘记了吃饭,就去地里喊他回家,然而赶地里时,根本不见他的影子,只看见一把锄头扔在地上。

  “村里有人刚卖了牛,起俊一听说扔下锄头就跑了。”听邻居这样说,母亲顿时火冒三丈,急匆匆地向那家跑去,果真他正在给人家讲信用政策、谈国家方针。当时,娘俩差点就在这户人家吵了起来,这户人家被他的执着感动了,将卖牛款全部拿出来交给了他。

  “回到家后,奶奶内心的愤怒再也压制不住,直接把饭碗摔了。”当天的场景王建华至今记忆犹新,“奶奶越说越气,就说俺父亲这不是正经工作,俺爷爷治病还要花钱,一家人指望着种地过日子,如果俺父亲再这样,日子就没法过了。看到奶奶真生气了,父亲反而平静下来做她的思想工作,让奶奶往长远看,而一旁的母亲也表示多承担点地里的农活,一番沟通后,家人的工作算是做通了。”

  在建社之初的一年时间内,韩家乡每一家农户他都走了不知多少遍,行程 3000多公里,磨穿鞋子8双,这一切,儿子王建华全都看在眼里:“那时候父亲整天放着家里地里的活不干,一心扑在办信用社上,谁家地里有活、谁家孩子生病,他都给跑着忙前忙后,十里八村的人家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没有他不帮忙的,就是靠着这颗给老百姓服务的诚心,真正让大伙逐步信任了他。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父亲由于连续工作,发高烧到了39度,喝了一碗姜汤又出去拉存款了,家里人根本劝不住。”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耐心细致、苦口婆心的讲解下,在他真心实意、细致周到的服务下,越来越多的人想通了、放心了。你入股2元,我存款5元,尽管收入微薄,但是社员们已经开始接受储蓄入股,王起俊的工作取得了新突破。

  背起挎包为人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王起俊从事信用社工作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在他的脑海里,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方便社员存取款、如何让信用社更好地发展。为了让社员更好地了解国家的金融政策,认可国家的方针路线,他想到了在墙壁上书写标语、在学校识字班宣讲的工作方法。这些工作方法得到了县人民银行主要领导的认可和赞扬,号召在全县予以学习和推广。

  张宝祥和他是后期的同事,一上班就受到他的言传身教。“记得有一年冬天,我们去杜集镇杨树高村动员社员储蓄存款。临近中午时,天降大雪,我们被迫留在村支部吃了顿午饭。第二天一上班,他就安排我去给杨树高村送去八两粮票。”

  深知国家创办信用社,不仅是为了吸收存款支援国家建设,同时也是为了帮助农民解决困难,有了存款就面临着“贷给谁”的问题,王起俊奉行的原则就是:哪里有困难他就贷给谁,哪里有需求他就贷给谁。

  韩家乡韩家村有个村民叫李玉珍,有一年李玉珍家里添了人口,又买了块地,按说这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可是让李玉珍头疼的是,自家的地变多了,再像往年一样跟别人借牲口种地就行不通了。就在李玉珍为难之时,王起俊上门给李玉珍讲清了贷款政策,当场给李玉珍办理了贷款,随后把100元钱送上门。拿着这100元,李玉珍不仅买了牲口,而且还购进了肥料,等到秋后丰收就立即把贷款还上了。

  还款时,李玉珍激动地说:“如果没有信用社,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我可能就得去借高利贷,不仅要看人脸色,而且还可能陷入深渊。多亏了老王大哥,贷款不仅利率低,而且还送上门。”

  王起俊工作积极主动、方法得当,通过信贷业务,帮助生产队和社员添农具、买牲畜、修房屋等,让集体经济得到巩固和发展,使社员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韩家乡信用社也迅速发展壮大,在全县乃至全省、全国信用社发展中独树一帜、成绩显著,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合作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个人也被评为全县、全区和全省的先进个人,多次出席县级以上的表彰会议,并作典型发言。

  1956年7月,他作为全县唯一的金融系统先进工作者参加了全国金融系统先进工作者大会,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获得纪念章和金质奖章,他受邀在全省巡回做报告28场,工作经验和先进做法也在全省各级信用社得到推广。

  扎根基层守初心

  由于工作成绩出色,王起俊很快迎来了提拔的机会,然而调令还没下来,社员们却已经把王起俊家里围得水泄不通,大家纷纷前来挽留。有些社员为了留住他,甚至“要挟”说如果王起俊离开杜集信用社,他就不再往信用社存款了。王建华说:“当时大家一听说俺父亲要走,有的人抓紧卖了鸡蛋来送钱,有的人立马卖了猪羊来送钱,都跟俺父亲说你走可不行,你不能走。”

  看到社员们如此挽留,他婉拒了领导的好意。那个时候,他已经跟社员们建立起了信任,由于经常来串门,仝景福把一切看在眼里,他说:“起俊这个人工作态度好,人也很诚实,好多人来存款就是认准了他这个人。俺们附近村里有个人,都是一毛一毛的攒钱,攒够了一块钱就到他那里存上。”

  1958年的一天,宁津县人民银行的领导找到他,准备提拔他为宁津县人民银行农金科科长,领导评价说他业务突出、思想过硬、成绩出色,理应得到提拔,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他并没有立即答应。一边是自身发展机会,一边是群众需要,多数人可能毫不犹豫就会选择前者,可对他来说,这不是一个选择题,他只需要想一个婉言拒绝的理由。就在当天,杜集镇的一些村干部也闻讯赶到他家中,其中就包括杜集镇崔家村党支部书记张玉山和杜集村党支部书记杜凤田。他们来是要挽留他,而王起俊的回答让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提不提拔无所谓,工资涨不涨也不要紧,咱们杜集信用社刚刚成型,我不能走啊。”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就这样,王起俊在杜集信用社一干就是40年,尽管中间有几次调整发展的机会,但他依然选择了留下。他一心服务社员、认真做事,讲信用、重承诺,在当地树立了极高的威信,也带动了业务的开展。杜集信用社起源于王家“正房”,后经韩庄乡信用社、高苏乡信用社演变,最后成型为杜集信用社,他在职期间,杜集信用社的成绩在全系统始终遥遥领先。

  一家四代信合情

  1974年,王建华进入宁津县化肥厂工作,工作中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生活中热情友善、乐于助人,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1979年,县信用社缺人手,县领导找到化肥厂要把王建华调去信用社工作,然而化肥厂的领导不想放人,他们找到王建华说:“你现在一个月50块钱,到了信用社一个月才18块钱,而且咱们是国企,在这边比去那边前途好。”

  王建华回家找父亲商量,父亲的态度十分明确:“咱们信用社这些前辈背着挎包翻山越岭,图个啥,是为了钱吗?既然组织看得起、信任你,那你就去吧。”王建华上岗之前,王起俊又对他进行了一次单独培训,特意嘱咐他一定要带着对国家的负责之心、对百姓的感恩之情去工作,这既是工作的要求,也是做人的根本。王建华在信用社一干就是26年,放贷3.7万多笔,没有出现逾期和风险贷款,被誉为“信贷质量铁第一”。

  1986年和1995年,王起俊的两个孙子王华成和王华军分别来到信用社工作,从事信贷业务,曾孙王冲参军退伍后,也于2007年进入到信用社工作,一家人就这样前赴后继地坚守着,祖孙四代笃定信合成为一段佳话。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做好信用工作、为人民服务”是王起俊的口头禅。从创建韩家乡信用社的第一天开始,他便把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全部倾注到了他所热爱的农信事业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守着一生的事业,践行着一心为民的“大挎包”精神,这种精神也将由他的子孙后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