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15)| 活着,就要为党、为人民办实事 柳殿臣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11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柳殿臣(1931—),男,汉族,中共党员,1931年12月出生,1958年11月入党,山东成武人,1953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在担任信用社主任期间,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与其他外勤一样管理一个业务片区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存款、贷款业务均走在前列。1980年,全社共发放贷款12.34万元,收回13.22万元,净回笼8800元,发放社员贷款4161元,收回5757元,净回笼1596元,集体存款余额达23.5万元,社员储蓄存款达71.57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曾荣获全国金融红旗手、山东省金融红旗手、山东省劳动模范、菏泽地区金融红旗手等荣誉。 活着,就要为党、为人民办实事 “活着,就要为党、为人民办实事。”已过耄耋之年的柳殿臣,说到这句话时依旧声音洪亮,字字铿锵。 虽已有些耳聋,记忆也有些模糊不清,但谈到他当年天天走村入户、为民服务背着的“大挎包”,柳殿臣却说起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老人笑道:“几十年,用坏了几十个”。无论在职还是退休,柳殿臣六十余年如一日,心中始终装着客户、装着群众,为群众服务的“大挎包”也从未搁置。 两次荣获全国金融红旗手荣誉称号,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菏泽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工作三十多年,一直业绩卓著服务一流,退休后,柳殿臣坚持义务为信用社拓展业务,为周围群众提供服务,遇到金融方面的问题,大家都喜欢找他咨询,他也总是热情地帮助大家,周边群众和农商行员工一直亲切地喊他“柳主任”。 雨雪中跑来农信人 柳殿臣服务的片区有一条筒子河,那是他去看望片区内五保户的必经之路。当年河上没有桥,雨雪天泥泞的河沿湿滑难爬,柳殿臣经常是爬上去滑下来,滑下来再爬上去,反复四五次才能越过这条河,最后才满身泥水赶到五保户家。 那条河,他早已记不清自己趟了多少次,每个五保户家中他也记不得去过了多少次。片区里的所有五保户,都早已把柳殿臣当成了亲人。他在片区村庄内办业务时,只要路过五保户的家,一定会进去看看。每次帮忙把活儿干完,便会接着去往下一家。每次赶上饭点,大家就让他吃了饭再走,有时为了留住他,干脆锁上他的自行车,可每次都是柳殿臣反复劝说,乡亲们才会不舍地放他离开。 “这样的孬天就别再来了。”每次他冒着雨雪到五保户家中,乡亲们都会纷纷劝他。可柳殿臣却总是和同事们说,“越是孬天越得去,得看看他们有没有缺米少盐,看看房子有没有漏雨。咱工作人员不去看五保户,叫谁去?”他觉得,自己是信用社工作人员,是共产党员就该“百事管、百事揽、百事通”。 柳殿臣的努力付出,让大家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上。程堂村有位村民,思想有些保守,手里有积蓄却不愿存入银行,可看到柳殿臣每天早出晚归,整天忙得衣服顾不上洗,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每到雨雪天都要去慰问看望五保户,便主动找到柳殿臣,当场拿出1500元积蓄办理了存款手续:“你老柳成天没白没黑地为公家、为我们干,俺也得出一把子力。”这在当时是很大一笔存款。 1980年的一个冬天,寒风刺骨,飞雪扑面。祝庄有人给柳殿臣捎信,他们村要分配兑现。柳殿臣二话不说,背起挎包顶风冒雪赶到了现场。寒暄以后,满身是雪的柳殿臣立刻坐了下来,把挎包里的算盘、账册摆满了桌子。村会计桌前是排队领钱的人,柳殿臣桌前是排队存钱、还贷款的人,许多村民刚从会计那儿办理完,接着转身到柳殿臣这边,场面热闹且温馨。忙了一下午,柳殿臣为村民们办了25笔存款,收回贷款17笔,祝庄村也当场还清了全部陈欠款。 “老柳业务做的好,就是因为跑的多,下雨下雪他都跑,跑得没人不信他,跑得人人都找他。他在城关信用社主持全面工作后,还是和其他业务员一样,包着一个片区的业务。除了开会,他每天都背着挎包在他服务片区的村子里转。那时村里没人不认识他,村里谁家卖猪啦、收了瓜菜啦,他也了如指掌,第一时间立即上门。”今年87岁的李庆申曾在成武县城关信用社任会计,与柳殿臣共事多年,谈到当年的工作情形,他对这位老伙计也是赞不绝口。 挎包中“贷”来好日子 祝庄的祝文建是一名转业军人,家中有4个儿子,人口多、生活难,吃穿都成了问题。柳殿臣了解祝文建见过世面,头脑灵活,就背着挎包主动上门帮他分析发家致富的门路,并当场给他办了贷款,随后还经常帮他分析市场行情,开拓销售渠道。柳殿臣对祝文建说:“咱农信的大挎包,就是有钱朝里存,用钱往外掏”。 先养牛,后承包窑厂,祝文建家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日子越过越红火,生产经营规模也越来越大,给4个儿子都盖上了新房、娶上了媳妇。 柳殿臣无私奉献、细致周到的服务,早已在祝家两代人心中扎根、开花、结果。祝文建临终前,把4个儿子叫到床前叮嘱道:“要不是你们殿臣叔帮助,说不定你们还打光棍嘞,你殿臣叔贷给咱的钱,一定得按时还上。”祝文建去世后,他的4个儿子人人出资,按时还上了贷款。 李楼行政村的宋西存,生活条件十分拮据,家里买不起耕牛,责任田难以耕种。柳殿臣主动找上门,为他贷款500元买了一头耕牛,并支持他搞起了家庭养殖业,日子终于好了起来。“种棉花收入1200元,向国家交售肥猪收入300元,养鸡羊兔收入100多元,”宋西存一遍算着账,一边激动地说道,“不但当年还清了贷款,而且我也真的走上了致富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程堂行政村湾中村民小组32户村民的18亩枸杞,成了当地一道风景。收获时节,鲜红的枸杞挂满了枝头,那是这32户村民发家致富的宝贝。“当时他们欠贷款5000多元。刚顾上温饱,还没致富,根本无力偿还。我就反复走访调研,听取了农业专家和老农民的建议,利用这18亩盐碱地,帮助他们因地制宜地栽种枸杞,每年收入七八千元。到了1980年,年收入超过了1万元。”遇到还款困难的客户,柳殿臣总是和他们一起想办法解决这类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让他们逐渐通过劳动走出困难、走向幸福。望着到手的收入,村民们都激动不已,大家的第一句话就是:“先还贷款,再分钱!” 1981年,祝庄行政村在抗旱浇麦时水泵坏了,村里却没钱修理,全村人都十分着急。柳殿臣得知后,立即送去贷款210元。水泵修好了,全场的小麦得到及时灌溉,当年获得大丰收。 1982年,程堂行政村开始发展村办企业。柳殿臣经常和村干部研究致富之道。当发现他们购、销货物都得租汽车,既浪费钱有时还误事时,柳殿臣当即帮他们贷款买了一辆汽车,节约了成本,方便了运输,收入明显提高。当年,他们不但偿还了买车和办厂的贷款,还存了1万多元。 “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我的责任!”柳殿臣如是说。 原则中亮出真品质 为民服务,柳殿臣始终保持一颗火热的心,这颗火热的心,感动了遇到他的每一个人。他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好脾气,可是遇到违反原则的问题,柳殿臣的态度却十分的坚决。 当时某公社以水利建设为由扣了群众的棉花款,款项又被挪作他用。上级发现后指示立即退还,公社领导无奈找到柳殿臣,让他给公社办笔贷款还给群众。这是违反原则的事,柳殿臣当即明确拒绝,“扣群众的棉花款已是违反原则,用贷款堵窟窿更是错上加错!” 反反复复找了几次,柳殿臣始终没有同意,这件事最终被他制止。也曾有人劝他,这样做会得罪人的。柳殿臣坚定地说道:“我不怕得罪人,我怕得罪咱老百姓!为人民服务是咱们的天职,维护党的政策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更是咱们的本分。” 柳全亮说:“别看父亲给人存款、贷款时态度和蔼,如果有人为了感谢他,不管是送点心还是送烟酒,父亲就会立刻拉下脸来,态度会十分坚决。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吃碗外饭’。”柳殿臣的二儿子柳全亮说道。 柳殿臣深知,认真执行党的政策,坚持原则,秉公办事,是做好金融工作的基础。好几次有熟人找到他,希望让他帮忙批一下贷款,可他始终坚持“该办的一分不少,不该办的一分不放”。多年来,柳殿臣从来没有违规发放过一笔贷款,从来没有用制度换过人情。 有段时间,贾河行政村周庄村民小组欠款比较多,当时提起这个村,很多业务员都会头痛,到这个村去催要欠款,村民们不是不予理睬,就是偷偷躲起来。贷款收不回来,村里其他有想发家致富的村民再贷款,业务员也不敢支持。而且马上要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面临解体,情况变得更为复杂。 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柳殿臣主动接下了本不属于他的片区周庄村,开始了他的清收计划。那段日子,柳殿臣每天都扎在村子里,和乡亲们讲清信贷政策,提高大家的思想认识,又与村干部根据实际情况商定办法,先将欠款分配到户,再由他代表信用社与各户签订还款、贷款合同,制定还款计划。不分昼夜地工作,加重了柳殿臣的头晕病,可他顾不上休息,按照合同向村民发放了贷款。1982年,周庄村把以前的欠账、新发的贷款全部还清。 看到村干部的难题解决了,村民的心气顺了,集体的利益也保住了,他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柳殿臣的工作原则和服务态度,也感动了乡亲们,大家逐渐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钱存到柳殿臣手里,他们感到安心放心,柳殿臣为他们发放的贷款,他们觉得无论如何都得还上。 艰苦中不忘守初心 数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地为民服务,把事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为群众送去及时雨。这一切都源于柳殿臣对工作的执着、对党忠诚的初心。 1953年,已是当时的“社会力量”的柳殿臣,进入信用社工作。他清晰记得,当时的一位领导对他说:“信用社前景好得很,给啥不给啥咱都得好好干。”这句话他记了七十年。 刚参加信用社工作的头几年,每年只发一把雨伞、一双雨鞋和一个挎包。当时办公条件的艰苦,不是亲历者根本无法想象,程堂大队整理出两间“敞篷”房做办公室,下雨时,屋里屋外几乎一个样。可柳殿臣不分昼夜乐此不疲,把信用社就当成了他的家。 条件艰苦,没有工资。一起参加信用社工作的人有些都离开了,可柳殿臣却从未有过丝毫动摇。柳殿臣说:“得听党的话。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工作,都得积极干。”这是柳殿臣对党无限忠诚、对事业高度负责的信念。 从参加信用社工作一直到退休,柳殿臣每年回家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有时即使回去也是深夜时分。 “小时候很少能在家里看到父亲,成天忙忙碌碌,有时即便是犯了头晕病,自己也是边吃药边工作,就连好几次我母亲病了,他也顾不上照顾。”柳殿臣的小女儿柳全丽,现在也已经退休了。 “乡亲们白天都得在地里干活,晚上才能到家找到他们。”所以,柳殿臣是白天忙,晚上更忙,“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柳殿臣就这样默默地实践着。 可即便再忙,柳殿臣也从没放下学习。初中毕业的柳殿臣,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班等形式,认真学习了《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农村金融》、《农业信贷管理》、《货币银行》等书籍。熟悉他的人知道他学习的“绝招”,遇到看不懂的地方,他会记在本子上,找到机会就向“老师”虚心请教。任城区信用社主任后,为了培养新人,他编写了5万多字的教材,系统地教授业务知识,他制定的规章制度,在当时是兄弟社学习的样本。在柳殿臣看来,只有学到更多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对柳老,我有两大很深的印象,一是他退休前,除了工作外,从不参与、谈论其他事,更从未见他收礼、吃请;二是他退休后还经常去报账,把收的存款交上来,把贷款送下去。”现任成武农商行营业部信贷主管的周庆杰说道。 “活着,就要为党、为人民办实事!”退休后,柳殿臣依然没有放下“大挎包”,他依然在为周边的群众服务着,依然秉承着他的信念、坚守着他的初心。(张同霞 韦安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