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11)| 怀揣手榴弹跑业务的小脚女人 颜兰芬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09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颜兰芬(1916-2006),女,汉族,中共党员,1916年生,山东安丘人,1941年逃荒到东北,1949年入党,1950年回到山东老家积极参加土改、镇反、互助合作等运动,担任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发展了本村和周围村庄的多名党员,1953年在上级银行部门的帮助下,办起了潍坊地区第一个试点农村信用社,是昌潍地区第一个信用合作社主任。 从事农信事业三十余年,她曾出席山东省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山东省妇女纪念三八”国际劳动节五十周年纪念大会”并荣获纪念勋章,先后在华东区行召开的金融事业积极分子经验交流会、昌潍地区中心支行组织的金融报告团和山东省分行组织的金融报告团介绍办社经验。1977年4月退休还乡,退休后,还时刻挂念着信用社工作,不断帮信用社动员存款、介绍贷款。2006年病故后,一名农信员工撰文怀念颜兰芬,缅怀她为农信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赞誉其为“潍坊农信第一人”。 怀揣手榴弹跑业务的小脚女人 她,是旧社会走过来的“小脚女人”,却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在昌潍地区第一个办起了农信社;她,原本七口之家只剩她和儿子相依为命,却把进农信社的机会让给了别人;她,为保护公共财产,防匪徒抢劫,夜间外出拉存款,怀里总是揣着一颗手榴弹。她,天天走村串户搞宣传,跑细了腿,磨破了嘴,开展业务全凭两只小脚奔波。她负责的信用社由小社到大社、最后发展壮大到全县,而她也成了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她,就是颜兰芬,安丘第一个信用合作社汶畔信用社第一任主任,从事农村信用合作工作三十余年的优秀典型。 旧社会走出的“苦命人” 在今年83岁的颜世英老人心中,70年前,那个个头不高、身材瘦小但干净利落、古道心肠,天天走街串巷、辛辛苦苦筹办信用社的身影,是印刻在他心中的母亲印象。 翻开家里的老相册,一张张照片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心酸的故事。颜兰芬本姓田,安丘黄旗堡田家汶畔人,23岁嫁给本镇颜家汶畔村颜景富。时值“七七事变”前夕,当地匪患猖獗,绑票抢劫无恶不作。为保全家人性命,25岁的颜兰芬和丈夫、公婆、两个孩子全家逃荒到黑龙江省尚志县。在东北,由于饥饿劳累,伤寒流行,丈夫早逝,她一个人含辛茹苦承担起了抚养老人、哺育子女的重任。后来,公婆和最小的孩子相继去世,她自己也患上了伤寒和大骨节病, 只剩下她和大儿子相依为命。公婆去世后她改为颜姓,誓不另嫁。 直到1947年,中国共产党解放东北,穷人才见到了天日,颜兰芬终于从苦难中走了出来,生活的不幸让她积聚了无穷的力量。她义无反顾地投身于革命事业,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互助组生产,因为表现出色,组织让她担任了尚志县老街基区三洋村村长,兼农会主任和妇女主任。1949年,颜兰芬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她被尚志县人民政府评为劳动模范。在东北,她响应党的号召,开展互助合作,开荒扩田、发展生产,村民生活得到改善,她被评为县劳模,参加全县劳模会议,组织颁发模范奖章一枚、锦旗一面、奖励骏马一匹。 颜世英回忆说,“母亲性格非常坚强,任何困难都打不倒她,从来不见她哭,性子急对人也很严厉、要求高。”正是这些优秀品格,支撑着颜兰芬从旧社会走出来,从家庭的不幸中走出来,并一直影响她后来创办农信社。 “小脚女人”办起了昌潍地区第一个农信社 1951年冬,颜兰芬带着7岁的儿子回到安丘汶泮。 回到老家后,她积极参加土改、镇反、互助合作等运动,担任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发展了本村和周围村庄的多名党员。 1950年3月,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在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金融会议上明确提出“启动信用社试办工作”,全国各地信用社从此逐步试点、创办、发展和兴盛起来。 1953年,颜兰芬在上级银行部门的帮助下,办起了潍坊地区第一个试点农村信用社,自己担任主任。 颜兰芬边学习、边工作,她负责的汶泮信用社,服务4个村,30多个生产队。办社初期资产规模少、无固定经营场所,主要采取“分散上门”方式为群众提供金融服务。颜世英清楚的记得,彼时40岁的母亲,提着一个挎包,不会骑车的她,全靠一双小脚走街串巷发动群众,办理业务。“每天都要跑五六十里路,发动群众凑出三元五元筹款办信用社。”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内一穷二白、百废待兴,财政经济极为困难,农民生产生活资料和资金短缺、农村高利贷比较活跃。为“积极支持集体生产,促进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同时“打击高利贷活动,巩固社会主义的农村金融阵地”,山东省从1950年开始试办信用社,到1955年上半年,全省信用合作组织总数就达到13687万处,覆盖90%的行政乡,社员547万余人,占农户总数的52.5%。 参加信用社创建的第一代农信人,没有固定办公场所,有的腾出自己的房子,有的借用别人的住宅,还有的借用其它单位过道;没有股金,全靠第一代农信人走村串户,发动社员几分、几角、几块钱入股;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全靠第一代农信人到一个个农户家庭、一个个田间地头、一个个饲养场、手工社、生产队进行现场服务;没有交通工具,全靠第一代农信人一双双铁脚板勤跑勤颠;没有现代化办公设备,全靠第一代农信人肩背“大挎包”里的算盘、纸和笔。 “她的身上,永远是使不完的劲儿。”颜世英回忆说,“她的挎包里,永远是现金、存单、借据和算盘。”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颜兰芬迈着小脚,提着“大挎包”,把安丘汶畔信用社办起来了。 “含辛茹苦”办好信用社 汶畔信用社办社初期只有两个人,规模小没经验,工作环境恶劣,更谈不上什么办公条件了。颜兰芬迈着小脚奔波开展业务的时候,为防匪徒抢劫,夜间外出开会营销存款,她的怀里总是揣着颗沉甸甸的手榴弹。 有一年冬天,天寒地冻,白天生产队都在忙生产,颜兰芬夜里出去跑业务,一个没留神踩进了有冰的牛蹄窝,一下扭了脚,腿肿得像碗口一样粗,最后她还是忍着疼痛坚持着把业务跑完了才回家。 还有一次,颜兰芬去办业务的路上,脚下一滑摔到了路边的河沟里,四处无人帮忙,自己硬是花了一个多小时才从沟里爬出来。 在颜兰芬心中,挨摔磕碰是小事,工作不好开展最让她揪心,为了让大家看到办信用社的好处,她天天走门串户搞宣传。 颜兰芬的徒弟王志汉是个老农信人了,1975年从部队退役,进入农信社成了颜兰芬的徒弟。如今的他也已经退休在家。在他的脑海中,有无数跟随颜兰芬跑业务的深刻记忆。 “为了动员群众存款,她是跑细了腿磨破了嘴,打听到谁家卖了猪,谁家卖了树,谁家从外地寄来了钱,她就立即去动员存款;为解决群众用钱的燃眉之急,她则常常是将贷款送上门,村里谁家有人生病,谁家生产上资金困难,她亲自送钱上门。”王志汉说。 那时候条件困难,村民不富裕,急需个三元五块是常事,有时候没有贷款指标,群众又急等钱用,她就把自己的钱借给群众,以解燃眉之急。 凭着日日夜夜不辞辛劳的工作和一颗处处为大家着想的热心,经过一年多的奔波,汶畔信用社走过了由小社到大社,最后发展壮大的成长历程。 从颜兰芬身上,可以洞见第一代农信人的责任和担当。回顾农村信用社的创业史,“大挎包”精神始终是农信人战胜艰难险阻,创造辉煌业绩的重要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不遗余力推广办社经验 安丘农村信用社的成功,在昌潍地区起到了巨大的示范作用,没几年,各个县区都办起了农民自己的银行——农村信用社,颜兰芬也成了潍坊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不久,她带着自己的理想,和家乡人民的嘱托,风尘仆仆地赶到上海,将自己带领大家艰苦创业的事迹向华东地区的领导进行了汇报。一时间,一个历经苦难的旧女性,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完成了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成就的光荣事迹,在中国大地上传颂开了。 1952年,颜兰芬出席地委召开的全区信用合作骨干会议,1953年,创办信用社并担任信用社主任。自此,办好信用社的同时,推广交流办社经验成了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1954年1月,颜兰芬出席昌潍地区召开的第二次信贷互助合作会议,分享办社经验。1956年春,颜兰芬出席华东区行召开的金融事业积极分子经验交流会,并分享了办社经验。1959年,颜兰芬出席山东省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荣获纪念章一枚。1960年3月,颜兰芬出席“山东省妇女纪念三八”国际劳动节五十周年纪念大会,荣获纪念章一枚。1973年7月,颜兰芬出席昌潍地区中心支行组织的金融报告团。1974年2月25日,昌潍地区在高密召开全区金融工作会议, 颜兰芬分享了前进在革命大道上的经验,1974年4月,颜兰芬出席山东省分行组织的金融报告团分享了办社经验。 直到1977年4月,颜兰芬退休。退休后,她还时刻挂念着信用社工作,不断帮信用社动员存款,介绍贷款种类。退休后,她被选为村里的民事调解委员,为社员处理民事纠纷,被公社评为“人民的好调解员”。 颜兰芬用自己的一生,深刻诠释了第一代农信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大挎包”精神,我们由此可以洞见“大挎包”精神带给我们的初心使命,也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农信人不怕困难,不断前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王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