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5)| 一生的情怀 郑焕亭
 【字体: 】 2021年10月19日 点击: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郑焕亭(1890-1975),济南人,祖籍安徽省合肥市撮镇人,担任山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1956年组建老屯乡农村信用社,并担任信用社主任。

  在郑焕亭的努力下,老屯乡信用社硬是支援社员们度过了1956年的春荒,使广大社员免除了高利贷的盘剥,同时老屯乡地区的翻砂厂、化工厂、铜矿厂陆续建立,落后的村庄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关心群众疾苦,走群众路线,利用自己学医的优势,经常为老屯乡附近村民看病,深受广大农村居民的欢迎。1956年7月,在北京参加全国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被评为“全国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彭真、邓小平等同志接见。1957年连续三次获得全国劳动模范。1959年10月25日,参加全国银行系统先进经验交流大会,并受到表彰。

  一生的情怀

  曾当选山东省人大代表,曾被授予全国农村金融先进工作者称号,曾把自己全部的青春和汗水奉献给农信事业,曾身背“挎包”、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走了几十年……如同许多走千山万水、访千家万户、道千言万语、尝千辛万苦的“老农金”一样,这是郑焕亭最朴实的画像,也是他一生的情怀。

  一心办社为群众

  1954年,郑焕亭带头组建起了老屯乡农村信用社,并担任信用社主任。那时,他肩上的担子非常重,经常愁得整晚睡不着觉。

  这是因为,建国之初,老百姓大都没啥钱,仅有的一点积蓄,也是靠家里的鸡蛋拿去换点钱补贴家用,那时都称为“鸡屁股银行”。老屯乡地区群众生活普遍比较贫困,没有钱拿来储蓄,而且当地老百姓之前从来没听说过“农村信用社”是个啥部门,听说要存钱,所有人都在“观望”,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相信。

  在那段日子里,郑焕亭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背上挎包,行走在各个村庄和田间地头。他请当地生产队长帮忙,把自己和农信社的业务介绍给村民,然后再通过“熟人介绍”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信用社。很快,他就用自己的行动取得了当地数万人的信任。在他“储蓄利国利己”的宣传指引下,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开始接受储蓄的方式,三毛五毛,三块五块,大家纷纷把家里的生活依靠交到了他手上,而他也从来未辜负乡亲们的信赖,勤勤恳恳地做着每一笔业务。当时条件艰苦,还没有自行车,他就靠着两只铁脚板走遍了千家万户,一户一户宣传政策、办理业务,一走就是好几年。

  他在本子上写道:“每一笔钱,都是老百姓的信任,而且这几毛钱、几块钱汇集成的力量,是对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支持。”那时他对自己的工作要求,就是再远再累,也要给群众把金融服务送上门。

  真心“贷”出“鱼水情”

  在那个年代,农村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着高利贷的问题,老百姓深受其苦,郑焕亭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发誓要改变这种局面。在他的带领下,从1961年开始,老屯乡农村信用社开始向个人发放贷款,帮助无数老百姓渡过了难关。

  在家人的记忆中,郑焕亭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向雷锋同志学习”。一生都善良、严谨、和蔼的他,总是用讲故事的方式教育、引导子女,同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他们。

  他经常对子女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很容易,但是要一辈子做好事、做贡献,却需要持之以恒,咱农信社为老百姓服务,就是在为国家做贡献,就是在一直做实事、做好事!”

  有一年春荒,一户人家受灾特别严重,日子都快过不下去了,一家人愁得不知该怎么办。这时候,郑焕亭主动上门了解情况,用最短的时间给这户人家办理了20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当时那20块钱,真的是救了我们一家人的命!”这家人的后代回忆说。从那之后,这户人家和郑家成了世交。往后的几十年里,这家人的所有业务也都选择在农信社办理。同样,老屯乡农信社多年来也和当地乡亲们结下了着深厚的友谊。

  改革开放后,郑焕亭看到了当时乡村的落后面貌,认为不发展村办企业,就无法让这些贫困落后的村庄脱贫致富。

  “当时村里想办一个木材厂,但是缺少资金啊,村里向信用社申请了3000多元贷款。要知道,在那个年代,3000多元可是一笔巨款!”村里的老人回忆道。为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郑焕亭和领导、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每天都骑自行车往返三四个小时报备材料。熬了多少个夜,跑了多长的路,终于成功发放了这笔贷款。听说木材厂建成的那一天,包括他在内的好几位老屯乡农信社员工都激动地红了眼眶。

  此后,在老屯乡农信社信贷资金的支持下,老屯乡地区的翻砂厂、化工厂、铜矿厂都陆陆续续建了起来,落后的村庄逐渐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老百姓的日子也过的越来越红火。多年来,当地乡亲们感激农信社、信任农信社,他们总说,“村里的厂子都是信用社的人跑出来的,村里的路都是他们的挎包铺起来的”。

  代代传承“大挎包”

  济南农商银行八里桥分理处曾收到一面印有“品德素质高,专业知识精”的锦旗和一封感谢信,这是家住槐荫区闫千户小区的张先生让儿子送来的,以此表达对槐荫支行客户经理郑慧慧优质服务的感谢。

  “真没想到你们业务办得这么快,服务这么周到。我们全家真心感谢你们的帮助。”张先生的儿子激动地说。

  原来,客户张先生家中装修需要贷款,但因家中有97岁老人需要照顾,无法前来网点办理业务。了解情况后,郑慧慧立即上门为其办理了贷款手续。当得知其儿子婚期将近着急用钱,她在网点负责人亓景柱的帮助下,连续几天加班加点,用最短时间将贷款发放到位。

  这位普通的客户经理郑慧慧,正是郑焕亭老先生的重孙女。

  “从我懂事起,我就听家人们给我讲老爷爷的故事,他的事迹陪伴了我的成长。一直以来,我也以老爷爷为榜样,励志要做一个和他一样的人!”1987年出生的她,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毕业后进入农商银行工作,并且成为了独当一面的“多面手”。

  八里桥分理处有茶叶和汽车配件两大市场,为了更好服务商户,郑慧慧又加班加点搞调研,整理材料。她认为,只有走进群众,深深扎进市场,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才能把业务办好。那段日子,她天天泡在两个市场,没过多久,她就如同70年前的“郑老”一样,和每个商户都熟络起来,见谁都要说上几句话。

  “‘大挎包’精神,是老爷爷留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我总会想起老爷爷的那些故事,想想当年他是怎样干事业,怎样为群众服务,然后我就会知道应该怎么做。”而这份特殊的“农信基因”,这一承载着初心和使命的“大挎包”精神,必将会一代代传承下去,指引着更多的农商银行人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娄钊 牛菁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