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点赞高密农商银行支持在京流动党员创新创业成效 |
【字体: 小 中 大】 2025年07月04日 点击:次 |
7月2日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了潍坊市域外流动党员党委服务在外流动党员的典型经验,其中高密农商银行服务高密籍在京流动党员创新创业的做法和成效,获得了客户的高度评价和普遍赞誉。 近年来,高密农商银行落实省、市联社工作部署,主动落实潍坊市委组织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要求,以党建共建为桥梁、以差异化服务为抓手、以增值服务为保障,积极进行在外流动党员金融服务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党建共建+非金融服务”,让在外拼搏的游子们感受到了来自家乡的温暖和支持。 党建共建搭起联通在外流动党员的金融桥梁 “我们这些在北京打拼的外地人,因为不是北京户籍,很难通过当地金融机构获得大额信贷支持。多亏参加了流动党员党委和老家高密农商银行的党建共建,让我们找到了融资渠道,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周转难题。”高密老乡荆本涛在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从事生猪肉的批发零售,以诚信经营、优质服务打响了名号,但行业内给大客户供货都需要押账,随着买卖越做越大,流动资金反而逐渐出现了缺口。 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2024年3月,老荆作为高密市在京流动党员代表参加了高密市在京流动党员党委与高密农商银行党委的党建共建签约仪式。在座谈时,老荆交流了经营规模越来越大,遇到的资金临时性紧缺的情况。 经过仔细了解,高密农商银行立即安排客户经理赴京对接,加班加点整理资料、开辟专属绿色通道,仅用3天便为他办理授信100万元,随用随贷、灵活方便,通过手机银行在京即可办理。如今,在高密农商银行的支持下,老荆的业务量增长了30%。 这是高密农商银行以党建共建为桥梁,支持在外流动党员的一个缩影。高密农商银行主动争取高密市委组织部支持,现已和高密市在京、在青流动党员党委分别签订党建共建协议,与高密市在京医疗商会、青岛市崂山区高密商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党建共建,在外流动党员有了稳定的金融服务支持,高密农商银行也能不断完善“在外高密人”信息库,丰富在外流动党员生活、生产、经营信息,目前信息库已入库5000多人。 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让在外党员后顾无忧 “没有农商银行的1000万元贷款支持,我们企业的转型经营不可能进行的这么迅速、这么彻底,感谢老家银行为我们这些在京老乡提供的金融支持,相信在农商银行的支持下,我们的企业定能做大做强。”北京冠品园商贸有限公司的耿立臻感激地说道。 耿先生二十多年前到北京新发地做农副产品销售,2024年,企业转型急需资金,高密农商银行工作人员“驻点办公”期间了解相关情况后,立即加班加点整理材料,3天内完成了1000万元贷款审批发放,为其解了燃眉之急。 针对在外流动党员创业融资方面的需求,高密农商银行党委与在外流动党员党委共同成立工作专班,经常性携手开展金融服务宣介活动,推行“一对一”专属服务,送上组织和家乡银行的暖心关怀。 高密农商银行围绕在外客群金融服务需求,创新推出“乡贤贷”,工作专班“上门零距离”服务,合理简化办贷手续、优化办贷流程,做到“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办结。目前,已组织金融外拓服务团队奔赴北京、青岛等地开展金融服务50余次,累计走访在外经商务工人员1000余户,办理授信3.7亿元、已用信1.8亿元。 非金融服务让银行成了在外客户的“贴心人” “农商银行的这个暖心大巴真不错,不仅解决了我们春节期间回老家购票难、乘车难的问题,随车的工作人员还为我们讲解了很多金融知识,不仅让我们知道了如何防范电信诈骗,还让我们了解了如何在老家银行办理贷款业务。”戴九妹是一名在北京的打工一族,多年来都想在北京开办一家民俗艺术品小店,但苦于自有资金不足,一直未能如愿。 2025年春节前夕,在老家的父亲高兴地跟她说道,“今年回家不用抢票了,农商银行开通了免费返乡大巴,联系咱村的驻村客户经理就能乘坐。” 在返乡途中,高密农商银行随车工作人员在了解到戴九妹的资金需求后,立即为其联系相关工作人员跟进对接,仅用2天时间便办理了纯信用贷款30万元,返乡大巴成了移动金融服务站,为其圆梦增添了金融动能。 为提高金融服务质效,高密农商银行组建特色服务团队,提供个性化综合服务,着力降低在外客户办事成本。组建代跑服务团队,定期到北京新发地、岳各庄批发市场等高密籍经商人员聚集地走访对接,帮助客户咨询、讲解回乡投资创业、纳税、金融等相关政策,解决其“折返跑”“多头绕”的办事烦恼。2024年以来,已开展代跑服务20余次。 组建关怀服务团队,在重要节点、重要节日定期上门走访探望在外高密人员的父母,并积极提供支付结算、政策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加强情感维系,当好在外乡贤后盾,解除后顾之忧,2024年以来,已开展关怀服务20余批次。(楚晓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