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农商银行:金融“妙笔”巧绘乡村振兴“蓝图” |
【字体: 小 中 大】 2024年09月14日 点击:次 |
莱芜农商银行坚持把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服务“三农”的总抓手和推动自身转型发展的重大机遇,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优化“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持续推动服务、产品、政策下沉,用金融“妙笔”巧绘乡村振兴“蓝图”。截至7月末,该行服务乡村振兴贷款5186户、金额8.84亿元。 点“绿”成“金”铺就“致富路” “大棚建设资金多亏了农商银行的大力支持,大棚作物不受季节限制,四季皆可‘生金’,当初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才在村里发展大棚经济……”东辛庄村党支部书记陈钦凤向农商银行信贷人员介绍道。 乡村要振兴,群众要幸福,发展好经济是底气。陈钦凤苦思冥想如何更好地发展土地经济带动群众致富,经过多方考察,她看好大棚产业,正如她所说,大棚作物不受季节限制,四季都能“生金”。“想当初建大棚时还多亏了农商行的资金支持,客户经理第一时间上门送贷,迅速支持我们村建起6座韭菜大棚,这6座韭菜大棚每年收割韭菜4茬,每茬都能收割韭菜1万余斤,一年下来产值可达8万元左右。” 后来,莱芜农商银行又支持该村扩建了3座白菜育苗棚,9座大棚不仅为村集体带来收益,也带动了村民共同致富,同时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 近年来,莱芜农商银行针对大棚种植户“短、频、急”的资金需求特点,着力创新特色信贷产品,开通贷款绿色通道,最快做到当天申请当天放款。同时组建金融服务队,深入辖内蔬菜企业实行“清单式”对接,动态掌握企业产业发展需求,及时提供配套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落地,助力群众踏上致富路。 今年以来,该行通过驻点办公、红马甲行动日、金融夜校、星火讲堂累计开展外拓服务1100余次,服务客户8万余户,五项基础信息完善率较年初提升2.8个百分点,无感授信覆盖面提升1.45个百分点,源源不断地为蔬菜大棚输入金融活水。 金融灌“葡”助农“萄”金 走进培峪村的葡萄种植基地,只见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绿宝石”累累挂满藤蔓。“多亏了咱农商银行的支持,我的葡萄园才顺利发展起来!”葡萄种植大户常大哥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创业之初,他苦于缺乏资金只种植了4亩葡萄,想扩大种植规模致富,但自有资金太少,又不便向亲戚朋友借钱。正当常大哥犹豫不决时,莱芜农商银行客户经理了解到该情况,立即上门与其对接。通过现场调查,该行根据常大哥的经营状况和资金需求,向其推荐“信e贷”线上产品。 当天下午10万元贷款到账银行卡,整个办贷过程通过线上自助办理,在农忙时节极大地节省了种植户的时间。现如今,常大哥的葡萄园已蜕变成拥有12个大棚、占地约20余亩、年产超过3万斤的葡萄产业基地,成为了农商银行助力培峪村乡村振兴的一张靓丽名片。 近年来,为打通农村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莱芜农商银行进户入村一一走访葡萄种植大户,依托“信e贷”等线上产品,把种植户日常收入流水、供销记录等数据上传系统,依托线上贷款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按日计息,有效降低果农经营主体融资成本,“一次办、马上办、就近办、自助办”让果农不再等“贷”。 今年以来,该行累计对接果农类客户2000余户,发放贷款3098万元,助力“致富果”成色更足、甜上加甜。 护航“米袋子” 助力“金满仓” “现在国家政策好呀,农商银行主动到我们村开展整村授信,让农民轻松贷到真金白银,钱包也越来越鼓啦。”颜庄街道柳桥峪村的王大哥看着金灿灿的小黄米满怀喜悦:“今年我们村的小黄米长势非常好,预计销售收入能够达到30万元以上。” 颜庄街道柳桥峪村种植小黄米已有300多年种植历史,近年来,该村利用土地、地理、环境等优势,注册自有商标“柳桥红”,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循环经济,实现小黄米种植规模化发展,增加了集体收入,也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莱芜农商银行围绕小黄米产业种、采、购、销等环节,组织客户经理开展上门送贷服务,大力推广“济担创业贷”“济担提振贷”等政策贷款,有效解决当地百姓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柳桥峪村被省农业农村厅、省联社评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村”。 莱芜农商银行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村创建为切入点,积极筛选产业规模发展较快的村庄进行重点打造,成功创建省级样板村10家、市级样板村19家、县级样板村21家,不断扩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覆盖面。 同时联合各区委宣传部、文明办等部门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乡村振兴·文明信用”创建工程,开展整村授信工作,为村内所有适贷人群授信,做到有金融需求农户全覆盖,截至目前,共计授信17.7万户、368.88亿元。(米亮 王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