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潍坊农商银行:“西瓜大王”的种瓜经
 【字体: 】 2024年09月06日 点击:

  在寒亭区固堤街道,有一位家喻户晓的种瓜专业户,他就是潍坊志军西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志军。

  作为有着30年种瓜经历的“老瓜农”,李志军从原来的露天西瓜到小拱棚再到高温大棚,合作社西瓜种植面积已经扩大到近3000亩,吸收100余户农户共同致富,成为周边响当当的“西瓜大王”。

白手起家

边干边学

  1994年,也就是固堤大棚西瓜规模种植的第二年,在外地建筑行业打工的李志军,敏锐看到了家乡西瓜种植的发展前景,凭着一股子劲头,他毅然回到家乡当起了“瓜农”,这一干就是30年。

  进入西瓜种植行业,李志军算是白手起家。“刚开始的时候,一没有资金,二没有技术,不会管理,种不出来,心里那个着急啊。”回忆起刚开始种植西瓜的经历,李志军仿佛又回到了那年春天的西瓜棚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第一年基本都折进去了,权当交了学费,也是边学边干,积累技术和经验。”

  当时,固堤信用社了解到李志军的情况,认为他有想法、能钻研,种植产业前景良好,于是经过考察后为其发放贷款3万元。谈到农商银行的信贷支持,李志军深有感触,“那时候才刚有万元户,3万块钱非常了不得了。有了资金,咱们种植才有底气。”

  经过不断探索,1995年下半年,李志军首次从台湾引进了一种小型西瓜品种。新品种的引进和试种,也是李志军爱钻研、做事认真的真实写照,他说:“那时候大家都种麒麟大瓜,一年一茬,但我们在种植销售的过程中发现多数客户喜欢个头较小、口感更好的小型西瓜,我就这么起了种植一种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小型西瓜的念头。”1996年4月中旬,新品种西瓜试种成功,以其个头适中、皮薄、黄瓤、口感好的特点,受到广大客户的青睐。

发挥品牌优势

为西瓜种植赋能提速

  1998年,李志军的西瓜种植事业慢慢有了些起色和收益,逐渐进入稳步发展的轨道。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李志军越来越感觉到,不管是从种植规模还是从销售途径,散户种植已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对西瓜种植的要求,只有做大做强品牌才能形成致富的合力。

  李志军积极顺应发展趋势,注册了“志军牌”西瓜商标,是国内最早的西瓜商标之一,开始了合作社模式,引进种子,组织农户育苗种植,实现共同致富。

  “想要进一步打开市场,不仅自身品牌要有影响力,品质要过硬,销售中的运输等等问题也要解决。”针对西瓜销售易裂易碎的短板,李志军又在销售包装上动起了脑筋,率先采取网套箱式包装,开创了国内西瓜采用箱式包装售卖的先例。这种包装方式比传统的整车裸装抗压能力强,便于储运。自此,李志军将固堤西瓜销往多个城市,并建立固定的购销关系,带动种植规模迅速扩大。

  规模和销量提起来了,李志军又将目光放到了土地利用率上。由于大多数瓜农春天只种一茬西瓜,秋天大棚闲置,造成很大浪费。西瓜收获后,再种什么,怎么发挥出土地和大棚资源的效用,李志军在多方考察论证下足了功夫,“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进行了很多尝试,西瓜种完套种玉米、蔬菜,效益低,没有达到预期,后来考察发现萝卜有种植的前景,可当水果,也可做成精品。”为了让农户增收,2003年,李志军牵头发展种植潍县萝卜基地2000亩。

  “志军西瓜就是我们的品牌,不怕没销路。”张师傅是志军西瓜专业合作社的一名农户,他说:“志军把经验和技术都给我们送到家了,帮助我们建大棚,对于我们不懂的种植难题,也是积极帮助我们协调解决,咱们志军西瓜甜度高、口感好,所以单价高、销路广,西瓜种植这一块,我们就是愿意跟着他干。”

功夫不负有心人

“小西瓜”打开“大市场”

  2018年,随着自己种植技术的不断娴熟及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李志军成立了专门的销售团队,销售渠道也日益多样化,线下有商超、批发市场,线上有专门网站,实现了网上产品展示、信息咨询、订货销售等网络化运营。现在,志军西瓜销售团队也开始探索直播,用李志军的话说,就是要“跟上市场和年轻人的节奏”。

  “我们在西瓜选种育苗上有自己合作的科研团队,在大棚管理上引入了智能温控、微喷、滴灌等多项先进的管理模式,物理灭虫,精准施肥,省时省力,不仅减少种植投入成本,还大大增加了西瓜亩产量。现在我们合作社在全国种植面积七千亩左右,甘肃、云南这些地方都有种植,就是跟着太阳走,保证一年四季都有西瓜供应。去年开始,我们开始探索种植水果西红柿,进一步实现品类多样化。”说到这些成绩,李志军脸上充满了自豪的笑容。

  当谈到农商银行对自己的资金扶持时,他感慨万分:“是农商银行的支持,让我一步步成长到现在。”随着李志军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潍坊农商银行也及时进行信贷资金跟进,支持其种植发展的信贷资金也从最初的3万增加到了240万元,帮助其带动农民致富,实现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转型升级。(牟晨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