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审计中心:助力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
【字体: 小 中 大】 2022年07月22日 点击:次 |
德州全市农商银行依托当地生态、区位、资源、人才和政策“五大优势”,推动“金融+农旅”深度融合,浇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农业发展,推动生态资源向美丽经济蜕变,助力稳经济。截至目前,全市农商银行累计发放文化旅游、采摘观光、休闲娱乐、美丽乡村建设等各类支持旅游经济贷款1500户、14亿元。 因地制宜创特色 构建“金融+文旅”发展新格局 平原啤酒盛堡啤酒特色小镇以“啤酒文化”为灵魂,打造“啤酒+”文旅圣地,已成为平原县标志性建筑和重要旅游景区。 建设盛堡啤酒特色小镇,仅购置基础设备就需4000余万元,资金占用量巨大,流动资金较为紧张。得知这一情况,平原农商银行第一时间登门服务,仅用3天时间就办理950万元的贷款。后续,该行继续给予资金支持970万元。“多亏了农商银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为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目前我们啤酒小镇按照德国啤酒文化打造,已成功申请3A级景区,实现了平原县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欧加集团董事长栗凯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近年来,平原农商银行依据经营特点,将乡村旅游产业分为旅游餐饮业、旅游工艺品行业、小城镇建设、采摘观光旅游、农村“农家乐”5类,与商务、文旅、交通运输等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政银企”对接活动,“一户一策”制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多途径为文化旅游企业注入金融活水。同时,通过“四张清单”营销对接、整村授信、驻村驻点办公等方式,主动上门拜访了解资金需求,提供“流动资金贷”“新市民信用贷”“惠德e贷”等10余种信贷产品供客户选择,今年以来,该行对接旅游业经营主体138家,新达成合作意向28户,累计投放资金1.18亿元。在农商银行的支持下,110个旅游小镇、农家乐、采摘园、特产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平原大街小巷,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画卷正缓缓铺开。 以“名片”为支点 打造“叫得响”的乡村休闲品牌 “我们这种是慢节奏民宿,主要针对来本地旅游的团体和个人。”齐河县祝阿镇丽香民宿负责人马先生说,“前段时间受到疫情影响闭店2个多月,多亏了农商银行给予信贷支持,现在已经恢复正常,学生们陆续放暑假,接下来将会迎来一波旅游旺季。”前期,齐河农商银行得知丽香民宿疫情期间运营存在困难,按照其贷款申请及需求情况,通过特事特办上门办理贷款40万元,帮助客户顺利支付运营费用并增加特色配置,为重新开业做足准备。 齐河农商银行在全域旅游支持上坚持“党建引领、市场保障、高质量支持”,与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等通力合作,以金融力量激发全域旅游新动能,为泉城极地海洋世界、欧乐堡梦幻世界、齐河动物园、黄河水乡湿地公园、温泉综合体、博物馆群等持续注入金融活水,推动千亿级文化旅游集群建设。同时,大力支持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建立起覆盖“吃住游购娱”的一体化帮扶体系,着力支持县域十大类旅游产品体系,着力打造“黄河水乡,生态齐河”旅游品牌,为齐河县新一轮绿色转型升级积蓄了新的动能和势能。 以“可持续”为动力 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 走进位于武城县四女寺镇卫运河南岸的武城县飞腾家庭农场生态种植园,葡萄颗粒饱满、桃子黄里透红、火龙果清甜多汁,浓郁果香扑鼻而来。 种植园负责人夏玲华介绍道,“2013年,我们依托运河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利条件,开始经营家庭农场生态种植园,种植葡萄、桃子、火龙果等瓜果蔬菜,虽然品种好,但资金不足、销路不通,农商银行就一路为我们送来资金支持,从2013年2万元的资金扶持到现在的50余万元,农商银行一直在我身边,帮助我一步步成长起来。”夏玲华说着说着,眼中泛起了幸福的泪花。 为了推动当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村民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建设,武城农商银行充分借助智慧营销系统,以网格管理为依托,以无感授信为抓手,以移动服务为延伸,加快“四张清单”对接营销,持续扩大授信用信覆盖面,并按照“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特点,制定差异化整村授信策略,助推乡村产业提档升级。目前,该行已累计信贷投放26.32亿元,其中,向文旅产业投入信贷资金1031万元,支持生态种植园621万元23户,餐饮行业4180万元128户。同时,全面推广驻点办公金融服务,打造移动智慧厅堂,将金融产品及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累计开展移动金融服务263次,厅堂内外营销410场,金融夜校62期,覆盖客户2.7万余户,真正实现零距离、面对面上门服务,增强老百姓的金融服务获得感。(杨孟圆 王志) |